看完《第36個故事》以後,就想去走走。剛好走到傳說中的撫臺街洋樓,就進去參觀。
這棟洋樓本身的定位感覺和台北市立美術館旁的台北故事館一樣,因為展場空間十分小,只有一樓展覽室一間、二樓展覽室兩間而已。
看完展覽以後還覺得意猶未盡,就前往下個想去的景點:桃園縣忠烈祠。
看完《第36個故事》以後,就想去走走。剛好走到傳說中的撫臺街洋樓,就進去參觀。
這棟洋樓本身的定位感覺和台北市立美術館旁的台北故事館一樣,因為展場空間十分小,只有一樓展覽室一間、二樓展覽室兩間而已。
看完展覽以後還覺得意猶未盡,就前往下個想去的景點:桃園縣忠烈祠。
今年難得有安排短短的兩天有接駁公車可以搭,所以也顧不了人一定會很多的狀況,就在星期六衝去了。
平常往永寧的捷運應該沒這麼多人坐,更不用說捷運站小小的男廁也要排隊排很久…XD
搭乘接駁車的人潮也是一整個多到誇張。安排接駁車是從永寧三號出口上南天母,經過一路走走停停,來到了公車站牌停車場。因為之前有來過的關係,有些路都是有印象的,所以知道離桐花公園入口還遠得很…XD
大約走了十幾分鐘到第一個休息點,今年還有很傳統的集章送紀念品活動,不過我沒去集就是。(想也知道點很遠…)
再往桐花公園主入口走去後,就直接上攻賞桐步道。
在某次吃中餐時拿到了官方印製的賞桐手冊,就留了下來。仔細看完以後,因為大多數的景點都必須要自行開車,所以選了看起來最有可能的「平溪賞桐步道」。
趁著星期三天氣晴朗,又輪休,吃完早餐後就決定去陽明山上走春。
去年是假日去的,所以有很多上山的公車;這次是平日去的,所以是從劍潭站搭乘紅5的路線。
排隊有一個陷阱要先講:有分排坐位和排站位的,其實大部份的狀況是車來了沒位子坐之後,只要願意站的幾乎都可以直接上車一直到站滿為止。
趁著開工前的最後休假,分別去了剝皮寮和四四南村。
因為電影《艋舺》的關係,剝皮寮人超多…萬華一帶扣除龍山寺和華西街附近,應該很久沒有這種人潮了吧…:P
去四四南村的時候因為還在年假,所以內部並沒有開放參觀…也許改天再去一次。
星期日搬完家以後一時興起,決定再去挑戰中正山親山步道。
第一次去中正山是去年二月四日的走春,不過當時繞了一個超級大遠路,連登山口都還沒走到,只走到十八份: 走春:硫磺谷.十八份。
第二次去中正山是去年五月二十日,這次有找到登山口,不過只到了第一個涼亭就決定下撤,所以連文章都沒有寫,只有上傳照片而已:再訪中正山.未完。
這是第三次挑戰中正山親山步道了。
星期三臨時起意和朋友去了一趟大溪。
因為是臨時起意,所以資料也沒查,搭了比較遠的車,還下錯站。問了路以後才知道下車的地點離大溪還有11公里之遙…
倒是因此意外發現原來桃園站前有新光三越和 SOGO ,什麼時候的事啊…
10/11(日)。第五天。台中→新竹→竹東→內灣→竹東→新竹→板橋。
一開始規畫行程時,第五天並沒有打算要去內灣,大概是到了出發前三天,也就是颱風要來不來的那幾天,才決定排進行程的。
而前一天在中友百貨等車時,一直在考慮要不要直接放棄新竹的行程,直接回台北。一方面是覺得有點累了,另一方面是想說內灣離台北比較近,就算這次環島沒去,也還有機會去。但結果就是腦袋裡冒出了批踢踢各大版三五不時會出現的安西教練,旁邊的設計對白是「現在放棄,環島就結束了…」…
10/10(六)。第四天。鳳山→高雄→二水→集集→車埕→台中。
10/09(五)。第三天。台東→枋寮→南州→鳳山→高雄→鳳山。
10/08(四)。第二天。花蓮→台東。
10/07(三)。第一天。台北→花蓮。
上星期三趁著天氣沒有很炎熱的狀況下,去探訪之前坐捷運時看到的大湖公園。